《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集锦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好词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
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好句
1、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孙策)
2、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3、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
4、赔了夫人又折兵。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7、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8、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马谡)
9、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母赞》(徐庶之母)鼎镬,古代烹饪器,此指鼎镬烹人们酷刑。伏剑同流,指刘邦时期王陵之母,与徐母是一类人。断机堪伍,孟母曾把布机上的线剪断,以“废学如同断线一样成不了事”教育曾逃学的孟子。
10、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
11、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孔明对孙权(鲁缟,鲁国的丝织品,据说是最薄的。强力的弩剑到了射程终了时,已经没有力量了,即使是鲁缟也不能穿破。)
12、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仲达
13、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
14、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
15、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16、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评孙权)
17、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
18、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曹操
19、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
20、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
21、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以手指玄德
22、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23、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交之获也。——韩卢,天下跑的最快的猎犬,东郭是海内的狡兔,韩卢追东郭二者都精疲力尽,死于山下,过路的农夫不费一点力气把它们捡走了。
24、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夏侯敦)
25、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26、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
27、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关羽评张飞)
28、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袁绍)
29、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袁绍)
30、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
31、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3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4、马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
3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
36、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评赵云)
37、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曹操(比喻有些事情,虽然做了也得益不大,但不做总觉得惜。)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刘禅)
39、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
40、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刘备
41、听兄一言,使我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吕布(李肃说吕布反叛丁原后)
4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水镜曰刘备(语出《论语》尽管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讲忠信的人)
43、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
44、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对刘备)
45、吾手中宝刀却不老!(黄忠
4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7、枳棘丛中 ……此处隐藏7335个字……佞的冲突、豪杰与奸雄的较量、谋略与武力的斗争……一场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多少品味不尽的美谈佳话!“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数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方,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能够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方,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理解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贴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理解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留意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述,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个性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状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我“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我长期构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述。类似的问题,还能够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述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贴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以前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透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述,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的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独特手法刻画出了一千多个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英勇的刘备、张飞、关羽;忠实国家的王允;小肚鸡肠的周瑜;还有个两面人物曹操……
使我受益匪浅的还要数“荐杜预老将献新谋将孙皓三分归一统”这一篇章。吴主孙休闻司马炎已经打败了魏国,知道必要伐吴,便立大帝孙权太子孙和之子孙皓为帝。但因孙皓即位后凶暴日甚,酷溺酒色,让羊祜有了可乘之机,派人前往洛阳请伐吴,司马炎看见了大喜,派人去伐吴。当时的孙皓昏庸无能,没有作战计划,败在了司马炎手里。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等全部归西晋,司马炎又封孙皓为归命侯。三国也归于西晋了。它让我明白了做“王”要尽到责任的道理。
我最喜欢的人物当让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了,他的智慧不得不令我惊叹。刘关张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就是一句话:《三国演义》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读物。